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调研 > 

​关于柞水县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

来源: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16-12-01

关于柞水县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

 

近年来,我县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内抓林、药、牧、烟、菌等特色产业培育,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对外抓劳务输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并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实现了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新突破,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主要成效

(一)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按照“区域化布局、特色化开发、产业化推进、园区化管理”的思路,着力打造乾佑河流域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社川河流域生猪土鸡养殖、金井河流域林果蔬菜及花卉种植开发3大产业集群,形成了特色鲜明、布局集中、比较效益明显产业带和产业区域。2012年,全县发展设施蔬菜、茶叶、桑葚、花卉、烤烟、中药材、紫马铃薯等区域优势产业2.5万亩,培育食用菌300万袋,水产品养殖200吨,核桃、板栗标准化建园3万亩。新发展畜牧龙头企业5个、科技示范村2个、养殖小区20个、规模养殖场11个,畜禽饲养总量220万头(只),肉、蛋产量达1.62万吨。同时,依托旅游景区发展农村休闲特色餐饮、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休闲旅游产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园区企业发展壮大。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思路,扶持壮大汇生源、红火、杏坪等6大农业园区及新田地、亿升核桃、老作坊等3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盘龙公司、汇生源公司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贸、新田地、欧珂、亿升核桃、绿色油脂、兴垣、明月、卉丰8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2年末,这10家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4.5亿元,销售收入5.36亿元,净利润3268万元,上缴税金3222万元。同时,大力推进核桃系列、豆制品、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生产效能。去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33亿元,农民实现人均收入1900余元。

(三)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全县各类经济合作组织达到83个,涵盖特色农产品种植、设施蔬菜、畜牧养殖、中药材等10多个领域,农村经纪人达到378人,农民社员累计达到3500余人,评选市级专业合作社5个,辐射带动农户1.3万人,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在西安开办农产品配送中心及经营门店35个,30多个农产品进入超市销售,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闯市场、增收入的能力显著增强。

(四)科技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建成了县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下派了243名科技特派员,建立了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智力支持体系、23名农业技术干部为主体的技术应用创新体系、1082户科技示范户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广泛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发酵床养殖、温室花卉等先进实用技术,着力提高农民依靠科技抓产业、搞服务、促增收的能力,提高农民发展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五)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全县已建成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40万亩,建立柞水土鸡蛋、山野菜、板栗有机食品基地3个。柞水核桃、柞水木耳、柞水红香椿、柞水土鸡蛋等31个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3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农产品认证,柞水核桃、黑木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汇生源”、“老作坊”、“秦舍”“泽龙”等一批柞水特色农产品品牌享誉省内外市场。

二、存在问题

(一)群众思想解放不够。部分群众特别是高寒边远山区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创业意识、市场意识淡漠,重眼前轻长远,热衷于劳务、养殖等周期短、来钱快的产业,对林果业等周期较长的产业不够重视,导致产业发展不平衡。加之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多为体能性劳动者,缺乏创业技能,生产经营观念陈旧落后,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二)主导产业规模不大。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努力,我县初步形成了养殖、种植、林果、劳务等农业主导产业,但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市场需求相比,还存在基地规模小、品质不优、质量不高、品牌不亮、势头不强、市场占有份额不足等问题,还停留在初始化起步阶段,还没有真正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形成特色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龙头带动能力不强。尽管目前我县培育起来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但量少规模小,深加工不到位,产业链条短,且技术设备相对落后,产品档次较低。譬如核桃加工没有一家上规模的核桃深加工企业,所产核桃都以原始干果或核桃仁出售;生猪养殖都以活猪出售为主,没有下游产品,经济效益不高,产业化水平低。

(四)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主要靠上级涉农项目资金支持,农户无力投入过多资金发展产业,严重制约农村主导产业发展。银行对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的门槛较高,需要资产抵押担保、手续繁杂,绝大多数农户无房屋产权证或是存折抵押,银行怕担风险不愿为其贷款,资金短缺难以满足企业发展和农户发展产业的融资需求,限制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五)产业服务水平不高。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缺乏专业农业技术人才,农户获得的农产品供求、种养业实用技术等信息量少面窄。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作用发挥不够,生产、购销、加工、运输等环节组织化程度不高,易出现出售难或低价销售现象。农户发展产业没有形成以土地入股构建合作经济组织或股份制合作公司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影响了农业产业的集约化经营。科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撑作用不明显,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高附加值产品少。

三、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规划布局,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依据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实际,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和现代农业园区集中,推进涉农项目整合、资金整合,引导涉农资金向产业基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倾斜,在巩固发展汇生源、杏坪、红火、街垣、金台、中坪等6大农业产业园区的基础上,突出抓好西川休闲农业观光园、卉丰省级农业示范园、天书山现代农业示范园、营盘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园等10大农业园区,形成农业产业区域特色鲜明、发展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备的格局。

(二)实施龙头带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坚持内育外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财政奖补、项目支持贴息扶持等措施,重点扶持群浩生态水产养殖场、海林菌业有限公司、陕西正森农业生态有限责任公司等产业关联度高、成长性好、带动增收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充分保障各方利益。积极引进农产品循环加工生产技术,实施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准确把握农产品市场消费趋势,科学制定营销策略,扩大农产品市场份额。

(三)加强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探索农村社会保障与承包地流转互动机制,引导农户与农户、农户与企业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换低保等形式,推进规模经营,建立马铃薯、食用菌、茶叶、生猪、土鸡、核桃、板栗、中药材、烟叶等优势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打造万亩核桃基地、千万只土鸡散养、千万袋食用菌培育、万亩中药材种植和万亩特色种植基地,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减少农业面源、点源污染。

(四)完善流通体系,培育优势产品品牌。实施农产品交易市场改造工程,新建或改造下梁、曹坪、红岩寺等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网上展示交易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建立健全商标储备体系,加强“一所一标”农副产品商标注册,鼓励和引导企业、合作社做好商标注册、认定工作,争创一批省级著名商标、国家级驰名商标。

(五)坚持科技带动,推进经营管理创新。鼓励企业、合作社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力度,推广应用良种良方、增产增效技术和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农业装备水平和作业效率。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组建科技示范基地和技术研发平台,领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步伐。加强龙头企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努力培育东甘沟生态农业、马房子豆制品加工等标杆合作社,带动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开展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探索职业农民发展的基本途径。

(六)强化监管执法,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健全县级农业综合执法队伍,严厉打击销售假劣农资、种子、农业投入品和违禁剧毒农药等不法行为。加强动植物调运检疫,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申报项目、办理审批业务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制度。实行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领导包抓、挂牌保护制度,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

(七)狠抓技能培训,提高群众综合素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集中辅导、研讨交流、外出考察等方式,加大对广大干部职工的市场经济、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力度,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人人技能工程”等培训资源,组织开展新一轮大规模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综合素质、创业技能和市场竞争意识,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文稿编辑:吴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