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务动态 > 柞水动态 > 

小木耳蜕变成大产业

来源: 商洛日报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19-06-10 11:37


初夏时节,伴着小雨,记者走进柞水县下梁镇西川村,还没到村口,“柞水木耳小镇欢迎您”几个大字在路边的灌木丛里赫然醒目。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木耳小镇”所在地。
  我们和村干部来到西川村的木耳种植基地。在大棚的晾晒架旁,几名工人正从农用三轮车上卸下刚采的木耳。只见工人们将整袋的木耳倾倒在晾晒架上,用手轻轻地铺平,富有弹性的木耳似乎自己跳跃着,各自找到了合适的位置,等待着阳光的烘烤。小小的木耳,寄托着西川人脱贫致富、迈向小康的希望。

  

吊袋木耳成脱贫主产业


  下梁镇西川村位于柞水县东15公里处,因在川内的西面而得名。全村共有贫困户182户,贫困发生率26.64%,在2017年之前,这个深度贫困村还默默无闻,而随着外来企业的进驻,村里产业蓬勃发展,“木耳小镇”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也吸引了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拐过通村路的弯道,富有特色的木耳主题公园进入视野。公园里的高塔是由传统木头菌棒搭建而成,地面的小片区域里,摆放着现代化的木耳菌袋,木耳在这里成了风景的一部分,让人们在休闲的同时,也能近距离观察木耳种植。这片小公园是当地政府和引进的企业“秦峰农业”共同修建的。早在2012年,该公司就在西川发展木耳种植,如今已是当地木耳种植的重要企业之一。该公司流转土地30亩,主要从事地栽木耳的种植,每年可产干木耳五六十吨。公司的负责人之一吴小军,以前在汉中种植木耳,谈起为何在西川建立木耳基地时说:“通过当地的合作伙伴,在西川村考察后发现这里的气候环境更适合木耳的生长,我们作过检测,西川生长的木耳微量元素要比其他地方的高,另外温差大,木耳的弹性更好。”
  除了普通的黑木耳,他们还引进了更高级的银耳、金耳等品种,供游客自行搭配购买。除了实地购买,网络上各个平台销售也很火爆。“我们每月能接到两三千个网络订单,这些订单来自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回头客。”销售总监徐婷说。
  村里有了企业,也带动了当地的村民就业。在采摘季节,公司每天有50多人在地里劳作,其中贫困户能占到一半,“最多能收入1万多元,少的也有5000多元。”负责生产的朱建锋说。有了产业带头,全村脱贫有了强大动力。


  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引入企业在解决了当地缺少产业带动的同时,也起到了辐射带动的作用。2017年,西川村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下,需要发展村集体经济。于是,吊袋木耳成了首选产业。随后,村里注册成立公司,建起了包含105个大棚,能容纳200万个菌袋的种植基地。基地采取村里统一建棚、统一管理的模式,雇用村民来务工。
  在大棚里,记者遇到了正在摘木耳的贫困户阮长红。今年41岁的她因双眼先天近视高达2000多度,根本无法出门务工。以前,丈夫和儿子都外出打工,她独自在家照顾老人。现在家门口有了木耳基地,她每天采木耳有八九十元的收入。同在一个大棚里采木耳的王桂芝过完年就来基地里务工了,从打扫卫生到挂袋、采摘,每个月有一半的天数都在基地里务工,平均月收入在1200元左右。“离家不远,每天能回家做饭,照顾老人,再加上我挣的这些,够家里平日的开销了。”王桂芝双手飞快地从菌袋上采下木耳,说话间也没停下来。
  如今的西川村多管齐下发展产业,形成以木耳为主,连翘、中华蜂为辅的产业布局。目前,全村发展地栽木耳500亩500万袋,吊袋木耳200万袋,中华蜂300箱,连翘400亩10万株。带动全村147户贫困户,有力支撑了农户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增收致富,从而实现了全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一户一业”全覆盖。


  年轻人回乡助推乡村振兴


  33岁的胡定峰是西川村的文书,1999年,他就离开了村子去县城念书,毕业后就一直在外打工。2018年,他回到了老家。一方面是家里的老人孩子需要他照顾,另一方面是村里巨大的变化让他对扎根农村有了信心。“小时候记忆里的村子,家家都是勉强度日,谁家里有点山货,需要靠人力背着出山去县城卖。”胡定峰说,“村子里出现变化是在2015年之后,进村子的路宽了,土路都硬化成水泥路。过去外墙被熏黑的土房都成了楼房,尤其是今年春节很多人家门口都停了小汽车。”
  胡定峰的父母也在木耳基地务工,每个月两人一共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全家人不用再各处奔波,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收入。“这几年从外面回来的年轻人也多起来了,很多人对家乡的产业发展都很感兴趣,来咨询的人也很多。”胡定峰说。
  在脱贫攻坚的历史大背景下,西川村找准了适宜的产业,小小木耳成了撬动山村脱贫致富的杠杆,让这个往昔贫穷闭塞的山村换了新颜,重新恢复活力,相信当地群众的生活会越来越红火。(谢非)

文稿编辑: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