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务动态 > 柞水动态 > 

柞水那么美,真想去看看

来源:陕西农村报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15-11-16

    

        巍巍秦岭,绵延起伏,绿色屏障,美不胜收。深秋的柞水,风轻云淡,水碧天蓝。

  跨越亚洲第一座最长的双洞高速公路隧道——终南山隧道,眼前群山重峦叠嶂,林海一览无余,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记者从包茂高速营盘站驶出,一支烟功夫,便到了慕名已久的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这里,山上树叶红黄橙绿,绚丽多彩;河里流水清澈透亮,沁人心脾;路堤田间鸟鸣悦耳,花草惹眼;农庄庭院风格独特,别致优雅……

  这个简约古朴的村庄,今年刚被柞水县委、县政府打造成国家级美丽乡村,成为商洛唯一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古村新韵打造美丽乡村名片

       走进朱家湾,犹如天然去雕饰的村姑,一个古朴的自然村落令人耳目一新。沿途的土墙篱笆,石磨瓦罐,柴垛耕具,油灯线车,瞬间唤回了童年的记忆,她的古朴与大秦岭的厚重融为一起,一座座民居在山水间熠熠生辉。

  这个美丽的乡村,是不久前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也是陕西省政府确定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乡村。

  “美丽乡村不能复制城镇,更不能千村一面,防止规划与建设‘两张皮’。要打造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美丽乡村’三张柞水名片。”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县委书记陈璇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了建设独具陕南特色的美丽乡村,该县聘请了浙江远见设计公司,坚持依托景区,按照发展乡村游的理念、模式和形态编制规划。

  朱家湾村在设计上,按照尊重自然美、体现差异美的原则,一户一个设计图纸,一个分区一个建设方案,一条山沟一个规划版本,配套编制了沟域经济开发、农家乐集群化发展、特色农产品开发等专项规划。在建设形态上,实施了绿化、亮化工程,优化了空间布局。

  体验这个慢节奏的农庄生活,心旷神怡的感觉油然而生。鹅卵石铺设的小道弯曲幽长,田间各异的花卉争奇斗艳,松林的涛声不绝于耳,树上的小鸟跳跃鸣叫……一幅多姿多彩的乡村画卷定格在游客记忆深处。

  

       与之并驾齐驱的是,石瓮社区美丽乡村正在火热的建设之中。朱家湾充分体现了秦风楚韵的乡土文化,既返璞归真,又现代时尚。

  而石瓮社区则围绕石头做文章,将石洞、石坎、石墙、石炕、石瓮、石桌、石凳、石碗等石头元素融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中,把“石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结合“禅意秘境”的形象定位,打造出禅意七景,编撰整理出感恩瓮、长寿瓮、风水瓮等故事,彰显地域特色。

  下梁镇林业干部王建华介绍说:“石瓮社区将依托溶洞景区,挖掘禅意文化,规划建设出一批人文景观,倾力打造摄影基地、写生基地和创作基地,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休闲度假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要按照规划引领、产业融合、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的思路,积极谋划、实施项目建设,着力培育、打造典型业态,支撑美丽乡村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县长姚书祥对美丽乡村做了精确解读。

  

        据了解,该县计划用3年时间将全县65个村(社区)打造成不同层次的美丽乡村,力争到2017年,全县建成20个不同类型的“秦岭美丽乡村”,2~3个“全国美丽乡村”,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目前,已启动建设了18个村(社区)美丽乡村。

提升品质 形成乡村旅游格局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村容村貌的改观,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农村内涵的提升。如何将农村建设成承载致富产业,让农民群众分享红利的美丽乡村?柞水县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探索出让农民不失地、不失利、不失业的农企合作的经营模式,率先引进民营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柞水县山城美现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投资美丽乡村建设的企业之一。该公司负责人陈先生说:“我们租赁了十多户土屋,投资开发了‘云林小屋’,按照‘外表五千年、室内五星级’的标准,设计改造出高端民俗居,聘请农户参与经营和管理,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该公司还租赁了村民近200亩土地,规划建设了花锦园,种上了向日葵、剑兰、百合等花卉生态园,是理想的婚纱摄影基地,还将成为集休闲垂钓、户外拓展、观光旅游的度假目的地。

  

       一份土地,二份收益;三间瓦屋,分享红利。随着美丽乡村的升级,经营的多样化发展,农民也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村支书胡平志介绍说:“农民把土地租赁给企业,不但收取了租金,而且还能在自己的地里打工挣钱,实现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效益得到了无限放大。”

  立足山水田园等自然资源禀赋,依托国家级景区,结合旅游要素发展特色产业,发掘乡土、农耕、美食等地方特色文化,将文化元素渗透到农家乐改造建设中,使朱家湾的品质得到大幅提升。同时,规划了朱家湾入口形象区、大坪地移民区、牛背梁核心区、沁园新村区和花锦园区五大区域,实现功能互补和空间最大化利用。修建了龙泉塑造,生态围墙,亲水河道,荷塘景观等,利用空地建成了8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开展了推广茶道、推广美食之家、推广制作之星、推广迎客之道、推广电子商务、推广WiFi“六推广”和一种高尚的情怀、一处洁净的院落、一个舒适的标间、一对勤劳的夫妻、一桌可口的饭菜、一台营销的电脑“六个一”活动,加快了业态发展的步伐。

  

       陪同记者采访的营盘镇干部对这几年的变化深有感触:“县上在环境治理中打出组合拳,以治理‘五乱’为突破,以整治农村‘脏乱差’为抓手,组织开展了‘四改’、拆除‘五废’、和治理‘五堆’行动,建立了‘户投村收镇运县处理’垃圾集运处理设施体系,朱家湾的面貌今非昔比。”

  无论漫步在朱家湾的溪水河畔,还是徜徉在石瓮社区休闲栈道上,总能看到农民群众忙碌的身影,他们在为自己的富裕目标而努力,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

  安居乐业 农民增收持续加力

“借助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柞水人的共识。”县委农工部副部长骆世锋说:“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现在环境改变了,产业如雨后春笋地发展起来,农民的收入也翻了几番。”43岁的朱家湾村一组村民赵明海说。多年前,赵明海种植香菇,后来又搞运输,一人劳作难以养家糊口。2010年,新村开始建设,他看到了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朱家湾的商机,将土地租赁出去,2011年开办起农家乐,每年毛收入达到30多万元。

  为了让农民留得住、有事干、能挣钱,柞水县鼓励农民发展农家乐产业,采取农户自筹、政府补贴的方式,对朱家湾村的农家乐进行改造升级。目前,全村已发展具有食宿、娱乐、休闲功能的升级版农家乐105户,酒店3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400余人。去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071元。

        

       朱家湾村31岁的郑传家站在即将完工的新房前,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创业经历:“我大学毕业后就看到村上发展旅游的机遇,辞职从宁夏回来开办了农家乐,每年都能收入20多万元。村上今年开始创建国家级美丽乡村以来,环境更好了,设施更全了,游客也能留得住了,以前只做餐饮的传统模式已经跟不上需求,所以我打算扩大规模,把以前的四间一层半房拆了,投资100余万元扩建成具有餐饮、住宿、娱乐、购物功能的新型农家乐。”

  民富则安。下梁镇石瓮村一组村民王永太过去在溶洞景区照相,一年挣的钱仅能维持全家生活,于是,他就把自己的旧房翻新改造,开办起农家乐,生意越做越红火。现在他的农家乐同时能接待游客200余人,还雇佣了5名服务人员,年收入达60多万元。他说:“开农家乐是忙活一些,但比在外打工强多了,起码挣钱多,风险小,还稳稳当当。”

  

       为了延伸美丽乡村的产业链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今年60岁的柞水籍刘老板毗邻溶洞投资建起了“天书山寨民俗馆”,现已建成商铺100多家,并以第一年补贴,第二至三年免租的优惠条件吸纳村民到山寨开办农家小吃,打造独具陕南特色的小吃一条街,计划明年四月正式开业迎客。老刘告诉记者:“山寨计划投资1.3亿元,目前已投资3600万元。寨子周围已租赁了农民的土地,正在种油菜和牡丹,明年开春后,满山皆绿,四季有花,一个集吃、住、游、玩的‘世外桃源’将会吸引五湖四海的朋友。”

  

       西安高新开发区的石先生是第二次来柞水,他看到美丽乡村的变化十分激动:“前几年出差路过时只去了景区,感觉景区周围环境太差了。这次来游玩,觉得这里的环境很美,生态良好,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尽情地亲近自然,感受乡土风情,体验农家生活,多么想在这里定居啊!”  (谢建民 侯卫峰 武强)

 

文稿编辑:吴学勤